人生之苦!

 

 

 

 


「生」就是生活,為生活勞苦奔波。

 

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的人還需為一日三餐圖溫飽、

 

穿衣蔽體措風寒、居屋 遮風雨而工作的人了,

 

工作可以說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甚至取代而成為生活的全部,也就是從「為生活而工作」

 

經過「為工作而 生活」的階段,現在變成「為工作而工作」。

 

為了工作(不是為了 賺錢一可以捨棄自己和家庭,

 

一切只為了做好一件上面支持的工作,

 

或是達到一份自我要求的責任,美其名為「責任感」或

 

「成就感 」日以繼夜,不眠不休,甚至是「至死方休」!

 

即使是已經當上 大老闆,已經是家財萬貫之輩者,

 

你問他為何要那麼拼命工作,他還是要回答你:

 

「不工作,我家裡要吃什麼?」

 

他的人生價值與目標,就只是為做個不愁吃穿的人,

 

為了一個不該是目標的目標而勞苦一生,

 

弄到耗精傷神、體弱軀病,不苦嗎?

 

 


人在貧窮時,總是會羨慕住在高樓大廈,

 

出入有汽車代步的富 貴人家。然而,

 

後者的臉上就絕對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嗎?

 

不但未必,可能還是露出愁容者居多呢!

 

雖然每天吃用方便一點,可是他每天的生活都在苦心鑽營,

 

為各種事業打算,為金錢週轉傷腦筋,

 

到晚上十二點可能還睡不著,如果家庭不圓滿那就更痛苦了。

 

 


反過來說,如果家庭雖然清苦一點,但是吃完晚飯,

 

卻可以一 家人在外面乘涼,共同談天,享受天倫之樂,

 

無憂無慮,看在那些 有錢人眼裡,一定是快樂的不得了!

 

所以,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就因為看透這「人生之苦」

 

而立志出家修道。張良感嘆做人難,

 

他說:「多言人嫌少言癡,惡被人厭善被欺,富遭嫉妒貧遭線,

 

算來自然合天機。青山不管人間事,綠水何能洗是非,

 

子房(張良字)收 拾安身處,搖頭擺手說不釦。」

 

 


每日汲汲於名利富貴的我們,

 

是否能體會到或感受過這種「人 生之苦」呢?

 

或許對大部份人來說,「苦」滋味不一定能體會,

 

但若換另一種用詞!「煩惱」,可能就容易體會了。

 

自我要求高的人,強烈責任感與成就感的滿足是他壓力的來源;

 

被人要求的人,若 達不到目標就會受到某種程度與形式的責罰,

 

便是他身不由己的壓力;

 

來自環境的更大壓力是一種社會化的認同標準,

 

「出人頭地」、「有出息」、「功成名就」……等價值標準,

 

更是從我們一出生 當人,就透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

 

社會教育等各種有形無形管道 ,強迫灌輸在每個人的腦海中。

 

從此以後,我們就活在種種不得已的「壓力鍋」裡,

 

手段從競爭變鬥爭,然後經常發出「人在江湖身 不由己」

 

的感嘆與無奈,也難怪現代人最流行學習「如何減輕克服壓力」、

 

「如何開發潛能」以應付壓力與突破壓力困境……

 

等等可以解放壓力的花樣。想想,有誰可以悠遊自在的享受、

 

自我舒解因 壓力而來的煩惱(苦)呢?

 

如果人生就是為了來應什無窮盡的現實生活,讓生活牽著我們走,

 

甚至已經變成是生活在替我們過日子,那怎麼會不苦、不難過呢?

 

 

 

老之苦!


「人生就像一列在生死路上急駛的火車」。

 

不知從何待開始,人們不但怕死,而丑更怕老。

 

人們想的不是老年時擁有的人生智慧 、生活歷練、悠哉清閒、

 

無事一身輕,而是衰老後的年老體衰、力不從心、

 

孤獨無依、子女遺棄……,

 

然後想盡一切辦法看看是否能 夠長生不老,

 

花大筆錢美容、塑身、拉皮、健身、保養、吃補品,

 

自不量力的想要拉住狂駛中的生命列車。

 

唉!這是多苦、多悲哀的 一種現實啊!


人都會老,可是還沒老的人是很難體會到年老的苦,

 

 

更遑論去嚮往老者的智慧與經驗。

 

可曾看見一位頭髮蒼白稀疏的體弱老者( 也許他只有五十歲),

 

緩慢的伸出那雙顫抖鬆弛、肌骨無力的手掌,

 

力不從心的緊抓著公車門邊的扶手,要想跨出那輕而易舉的一步,

 

都足以讓他汗流夾背;然後公車猛然開動了,

 

此時的他可能倉後悔剛才如此辛苦的才上了這輛車:…;

 

許多年輕人都曾經讀過唐朝 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當時的他還不到四十歲,卻已喟然長嘆自己視茫茫、

 

髮蒼蒼而齒牙動搖了。果真如此,你說要等到年老有空、

 

有閒時再來遊山玩水,可能嗎?

 

當然不可能!君不聞俗語說:「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

 

到了七十歲的時候,要想在人家家裡過夜,人家就要考慮再三,

 

心裡會想:「年紀這麼大了,會不會一 不小心就……?」

 

到了八十歲,想要在人家家裡吃一頓飯,

 

人家也是要考慮再三,「假如……」、「萬一……」。

 

 


看看我們自己都可能有的親身經驗:假如明天要去郊遊,

 

結果 老祖父、老祖母說他們也要一起去,你倉怎麼辦?

 

你一定會說明天 要去爬山,要走很遠,很辛苦的,

 

您老人家還是待在家裡休息吧!

 

真是應了人家說:「人老了就不中用了!」直是淒涼無比啊」

 

 

 

病之苦!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鐵打的身體也禁不起三天的 病來磨。」

 

一個人病倒後,所有的雄心壯志、理想抱負、

 

遠景希望都和他沒有關係了;甚至要是得了重病,

 

那人生的一切更是要消失 殆盡,化為烏有了。

 

難怪就連張飛之流者亦要感嘆:「不怕死,就 怕病來磨。」

 

聖哲也提醒我們:「四大體令支,一切我為主,久來遭風雨,

 

元精元氣失,神恍惚,零六腑,青紅赤白分不出,

 

牢守家門光陰渡,難言心身疾病苦。」

 

又云:「病字英雄最忌畏,省力雞發威,

 

英雄何在命與作對?體弱聲氣微。」

 

 


又者,除病者自己受苦,一切健康者能作的事情他一律做不來之外,

 

多會連累許多人也跟著受罪。若是得重病者,

 

那些長年在病榻旁照顧他的人,就好像和他生病一樣,

 

也是什麼事都不能做;其他開心的親朋好友,

 

也要經常為他的健康病情而擔憂操心。所以,病之苦,

 

苦的還不只是自己,而是一大堆人,若是得到慢性病,

 

那更是苦不堪言,難怪常在新聞中看到有些長年臥病之人,

 

到最後 為了不想再拖累他人,而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結果又去面對下一個「人生之苦」!死之苦。
 

 

 

死之苦!

 

人只要下一口氣不進來,那就是死了,就是這麼簡單。

 

有人說 人死就是一了百了,什麼也沒剩,也不會有感覺,

 

哪有什麼苦的知覺?

 

真要說苦,可能是活著的親友家屬還比較苦呢!

 

自己走就走了,有什麼苦的?當然有!

 

苦的就是因為人死不是一了百了,人死不 但不能復生,

 

而且魂魄意識還會繼續存有感覺,

 

生前的種種遠景、希望、壯志、理想等,

 

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它破滅,一切盡成灰,

 

喊天哭地、求仙求神亦不能重來。所謂「一了百了」者,

 

不是死去的自己,而是那留下的一切身後事,

 

對死者而言,才是真的一了百了。那種死後執著生前事,

 

放不下又帶不走的苦痛,可能不是活著的我們所能體會的,

 

所謂「臨死掉淚珠,萬有化成無,拋情千里外,此別終千古。

 

氣奄奄,了陽世,一道孤魂走陰司,思鄉相隔一層 紙,望墳園草木孤。」

 

 


更嚴重的是,死後「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輪迴的天律決定我們死後生命的去向,這更是我們所無法作主的。

 

三寸氣斷的剎那,陰司特令一下,黑白無常來拿,

 

十殿地獄就等你去報到,孽鏡台前一站,生前善惡立判分明!

 

苦的滋味是沒人知道啊!

 

 

「死生 生死水輪迴,只因性迷醉,食財好色作囚自累,忘卻故家歸。」

 

人生在世,若一味追求酒色財氣、吃喝玩樂、聲色貸利、食瞋癡愛,

 

與自囚又有何異?

 

若看不破這些一將來帶不走的,必為這些所園,放不下、識不透、

 

看不破、想不開,無以自拔,死後靈性必受此拘束而無法解脫,

 

將受到比活著更大的苦痛。

 

 

 

求不得苦!

 


「追求」可說是絕大多數人一生的寫照!追求金錢財富,

 

追求名位權勢,追求目標理想,追求幸福美滿,

 

追求、追求、再追求… …。「努力奮鬥」只是追求的另一種說詞罷了。

 

可是「天下不如人 意者十常八九」、「壯志未酬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人生在 世,正因為世事總難稱心如意,所以永遠有可以追求的東西,

 

而人們也永遠追求不到所有的希望,所謂「飲求不滿」,

 

也因為欲求雞滿,所以「不滿」。

 

聖哲嘗言:「求不得苦心如痴,心不在焉神若失,

 

並非上天不作美,心中所欲命中無。」

 

台灣俗語亦說:「人二 隻腳,錢四隻腳」,

 

何止錢是四隻腳,人所追求的一切東西都是四隻腳!

 

以二隻腳追四隻腳,就算跑得過、跑得嬴,也是極其疲累與辛苦的,

 

若跑不過,那種「求不得」之苦,實在是人生一切煩惱的根源;

 

更何況「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人生的富貴與貧賤,

 

多是前世因果之注定,今世若要強求亦是空費心思。

 

 

 

愛別離苦!

 


與自己相愛相親之人生離死別是人生最大痛事之一。

 

這是釋迦牟尼佛出家時觀見眾生百態所發之感觸。

 

也許有人會說,現代人已 經比較沒有這種感受了,

 

因為家庭親情之倫理綱常觀念早已不復以往了,

 

孝心不再、慈心不存,就算親人離別,哪會有多大的痛苦呢?

 

其實那才是現代人的其正悲哀!

 

因為唯有心中仍存有那顆赤子之心,遇景才會生起悲苦之情;

 

今若不幸有自己親密之人要離我們而去,

 

自己卻是沒有深刻不忍、不捨之感受,

 

那就表示自己心中早已失去訪有之仁心人性,遇愛離別之苦,

 

竟至麻木不仁,那不是人生 最大之悲哀與痛苦嗎?

 

 

 

怨憎會苦!

 


「愛別離」是我所不欲者,但冤家路窄又豈是我所喜歡的?

 

試想,如果我們每天都要去想一些我們不喜歡想的事情,

 

要說我們不 想說的話,更要和我們不喜歡、討厭的人見面,

 

那是怎樣的一個日子?尤其是夫妻朝夕相聚,若至反目成仇,

 

卻又要天天見面,那是 什麼生活?是否就叫做「苦不堪言」?

 

難怪聖哲又銳:「怨憎相會苦特殊,冤家夫婦最痛苦,

 

雙方專找不是處,朝暮吵鬧動文武。」

 

 

 

五蘊盛苦!

 


這是佛家的說法,換一種方式來說,

 

就是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受到我們情緒反應的控制而身不由己,

 

特別是透過眼晴看到外在世界的五花八門、五光十色,

 

一顆不安定的心就很容易受到引誘、影響,

 

加上心神外放的習染而鎮日活在苦惱中。

 

 

 
「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

 

色即是外界一切境物,若 無法自持而隨境而心神變遷流轉,

 

即會產生罣礙執著,最簡單的例 子就是,

 

走進一家正在打折拍責的百貨公司後,您會有何種心情?

 

是否倉被琳瑯滿目的各種「色」所吸引而感到興奮、迷惑?

 

那就是 一種「受」的反應。

 

然後就產生「想要」如何的妄念雜想,

 

然後在心念不停還流的時候,甚至也採取了相應的「行」舉動作,

 

最後在心田中印下一種分別善惡好壞、喜好厭惡之認知,就形成「識」。

 

 

 
再舉一例,若今天你是一位銀行出納員,

 

每天經過手中的錢不曉得有多少,

 

而每個月可以放進自己口袋裡的錢(薪水一卻是那麼 有限(識),

 

假如你能夠心平氣和,那麼這些進出銀行的大筆錢對你而言,

 

就起不了牽動心念的作用,就不會在你心中變罣礙了。

 

可是,老子說:「各莫大於飲得,禍莫大於不知足。」

 

如果你對這筆 錢(色)動了心(受),想要得到這筆錢

 

(想一,就會費盡心思、想盡辦法來得到它(行),終不出二途!

 

明搶或暗偷。待束窗事發,自然身敗名裂,即便僥倖不被發現,

 

但夜半敲門也是心驚臉顫。

 

難怪聖哲又說:「五蘊盛苦因貪圖,食珍衣錦尚不足,

 

放縱情慾無止境,精氣神盡入三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生之苦!
    全站熱搜

    竹兒 Suf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